2006年6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一版:法眼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绿色浙江背后的法律经济因素
陈有西

  《中国青年报》5月22日发表鲁宁的时评说:国内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哪里?几乎没有人会想到是浙江。10年前,他曾在浙江林业厅采访,获悉浙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2.4%,当时几乎不敢相信。10年后的今天,浙江的森林覆盖率已逼近60%,一切能种树的地方皆为绿色覆盖。
  说实话,看到这个报道我很自豪,也很激动。我也不知道我们浙江还有这个桂冠,我一直以为云南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我只知道这些年开车在浙江各地跑,到处是苍翠欲滴,高速公路两边蓝天白云,过了青山还是青山。“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处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旅游保护区”、“原始森林区”,但浙江成为中国之最还是大出我的意料。
  1982年我大学毕业,被派回基层锻炼。到县里报到一星期,就被抽调到县委工作组,到山区去搞“山林定权发证”工作。对历年山林纠纷、“陪嫁山”、“插花山”、“祖坟山”进行定界和发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县无数个这样的工作组和当地干部,就把这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当时只知道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理解这样做背后的长远意义。
  今年清明节,我回家祭祖。儿子要出国留学,带他走走我当年打柴、放牛的路。但见乔木乱离,已经找不到童年的路了。弟弟说现在野猪、山麂很多,人都进不去了。大弟是村委副主任兼管农业山林,天天巡山。他同我说起一件事,说乡里说话不算数,书记在布置清明防火动员时说,哪个村没有山林火灾,乡里给村分管干部和防火员重奖。结果今年清明期间全乡没有一起火灾,但乡里没发这笔钱,要我同乡里说说兑现这笔奖励。我没有打这个电话,也不在意这几千元钱乡里最后有无落实。相反我由衷地感谢和钦佩我们的基层乡镇干部和农民自治组织,为保住这浙江大地的青山绿水所付出的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综合的效应,有时要通过数十年的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浙江大地的绿色宝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高速发展的乡村旅游热,是我们地方各级政府多年来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采取正确的法律、政策、经济等综合手段和各种有效的措施,才最后实现的。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广大基层干部、全体农民记一功。
  一篇小言论不可能像写论文一样全面阐述这背后的各种因素,但以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可以粗略地理出绿色浙江背后的若干法律、社会和经济因素。
  一是国家给了农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农民就会珍惜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改革一步步推进,农民占有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有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在浙江,扶农政策步步到位,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农业税,私营经济得全国之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珍惜产生了长远的效应。
  二是把国家赋予人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给人民以长久的信心。农村第一步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承包制、山林权属的定权发证、林地权的30年不变的承包制,都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物权保障,明确了使用权年限,肯向土地进行投入。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权利明确化、法律化,承包山经过农民20多年的投入和养护就充分显示出了效应。
  三是重视个人权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自觉性。我们过去总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不知道“小河无水大河干”。浙江的林地政策,正如鲁宁文章所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数浙江分田最快、最坚决、最彻底。浙江还坚决、彻底地分山林、分一切农业生产性存量资源。这一分,让农民看到了直接同自己的生存相关的自然的恩赐。他们年年自觉绿化,开发经济林、果树林,竹海连天接地,果园四季飘香,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为浙江增加了大量可流通农副产品和生态资源。
  四是充分注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掠夺资源不如养护资源;砍树烧炭不如养树收果;毁山卖树不如养山开发旅游,绿色浙江的美景终于显现。
  五是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给了浙江机会。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浙江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使农村燃料替代工程得到大面积实现,多数农村烧上了液化气,农民再不把柴禾作为主要燃料,封山育林自然形成。我的老家今天已经看不到一个樵夫,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如何用柴刀。还有就是建筑材料的开发替代,使农村建房大量使用混凝土和钢材,使大量树木得以保存下来,山林采伐几乎停止。
  绿色浙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穷的宝藏。其背后的法律经济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这可为确定我们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极好的成功样板。

  作者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生导师。